對于數據化營銷來講,2016年是讓人很難置信的一年。
這一年起起伏伏,無數很難預測的所謂時尚趨勢你方唱罷我方亮相。
2017年馬上開始,讓大家做好籌備去見證游戲改變的機會和讓人開心的新進步情況,這類可能對于你將來的營銷推廣策略有著要緊的影響。
直播平臺諸如Periscope、Meerkat與Facebook Live這種直播平臺在過去幾年中雨后春筍般涌現,非常快成為一種與顧客互動的熱點方法。
現在直播流尚未完全大熱,但在2017年必然會走向興盛。
新興的直播流平臺會有更具優勢的內容,更快的連接速度與愈加龐大的數據計劃,這都將減少用戶的同意妨礙。
此外,直播技術的進步會鼓勵更多的品牌將直播中進行新品廣告投放測試。
盡管大家期待見證直播的崛起,但大家也早已看到不少失敗的嘗試。
今年早些時候,格萊美獎直播出現了技術問題,那些沉迷見證音樂市場非常重要夜晚的狂熱粉們群情激憤,在社交互聯網上各種吐槽。
當然一些直播也獲得了初步的成功,諸如Twitter周三足球之夜的直播活動。
以一場比賽作為平均時長來計算,大約有24.3萬人通過Twitter的直播來看球。
但相對于電視來講這一數字略顯蒼白,經統計通過NFL Network與CBS借用電視來看球的觀眾達到了1540萬人次。
AR應用AR(增強現實)在今年已經成為了一個大熱的話題。
整個夏季Pokmon Go這款游戲讓大家見證了AR現象的盛行。
這個懷舊游戲在全球范圍內引起哄動,鼎盛時期天天有超越72萬次的下載量,發行80天下載次數高達6.5億次。
該款游戲的盛行也激起了海量推廣職員、App與買家對于AR將來的期許。
BIC也緊跟時尚借助AR技術激起孩子們的創造力,通過DrawyBook應用讓孩子們的信手涂鴉變的栩栩如生。
從零售店拓展顧客購物方法到旅游社在預約業務上的進步進步,大家期望看到品牌繼續以不一樣的方法嘗試AR技術。
讓大家一塊籌備好通過AR應用,享受包含沉浸式體驗在內的有關服務吧。
盡管AR的潛能無限,大家現在也只看到了一個驚人的故事而已。
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AR會不會重新走上Google眼鏡與3D電視失敗的老路。
這是一個錯綜復雜的技術,對品牌實行提出了巨大的挑戰,更何況AR在獲得很多用戶同意的道路上也才剛剛起步。
聊天機器人不管你信不信,聊天機器人已經存在幾十年了。
但大家預測在2017年聊天機器人會有顯著的進步與改變,同時它會以一種新的方法讓人類用。
在品牌用聊天機器人與顧客交流交流的方法上,中國的社交互聯網平臺微信是一個先鋒。
這個應用是一個集成式的買家需要中心,包括了線上支付、互聯網叫車服務,甚至是線上預約大夫的服務。
在過去的幾個月里大家看到了很多的西方科技公司在機器人開發項目上你追我趕,Facebook已經投資了新興的機器人行業,幫助企業及開發者在其消息平臺上研發聊天機器人。
迄今為止,這家社交媒體巨頭已經推出了一支3萬人的機器人軍團,為用戶提供新聞更新、送鮮花、私人問題應答等等其他各種各樣的功能。
大家期待在2017年看到這種趨勢的持續發力。
但即便進步迅猛,聊天機器人仍然是不完美的。
它們可能速度非常慢、很難理解問題的意思,甚至非常難一直用交際語言與用戶交流。
大家已經見證了不少聊天機器人的失敗案例,給部分品牌不幸帶來顧客流失的后果。
今年早些時候,Microsoft在Twitter上名為Tay的聊天機器人出現了種族歧視問題最后崩潰。
當Tay開始發表種族主義與誤導性言論的時候,玩耍與互動的對話功能非常快就脫軌了。
這個短命的機器人只僅僅存活了16個小時。
但盡管有不少失敗的案例,聊天機器人仍然可能主宰將來的聊天應用,當然,他們的將來取決于AI和機器學習的進步。
沉浸式視頻沉浸式的觀看體驗在2017年可能真的會破土而出。
視頻不再是一維的,由于可購物電影與360度視頻打破了第四面墻,讓觀眾沉浸其中。
早期的使用者包含汽車和房產行業,在這類行業早已出現360度視頻,目前是時候讓其他的行業參與進去了。
GoPro推出的病毒式球形攝像機給了觀眾奇特的攝影體驗。
類似的可購物視頻也讓用戶沉浸其中。
近期生活方法品牌Ted Baker發布了一個特務主題的可購物電影,電影《Mission Impeccabl》正掛在其網站主頁上。
Guy Ritchie允許觀眾通過簡單的點擊將視頻中的物件添加到他們的在線購物車中,這無疑改變了普通的在線購物體驗。
大家不可以忘記Snapchat及其智能眼鏡Spectacles推出的沉浸式視頻帶來的突破,這個商品給了大家更多的控制權,給予大家更多拍攝推薦其視頻的美妙時刻。
沉浸式視頻的大規模應用取決于2017年可能開發出的新技術。
現在這類的視頻只分發到幾個諸如YouTube 360與可購物視頻等平臺上。
對于品牌來講,傳統的前置型廣告仍然是其最大的廣告渠道,更何況用戶身臨其境的視頻技術能力有限。
品牌需要了解雖然沉浸式的內容可以吸引用戶,但現在仍僅限于幾個可用的平臺,適用范圍太窄。
超越可視性品牌傾向于借助可視性來衡量廣告投放成功與否。
盡管確保品牌視頻能吸引眼球是重中之重,可視性卻是一次賭博,未必可以獲得推廣成功。
目前是時候讓品牌把重點從基于媒體的結果,比如觀看次數或者點擊次數等依據轉向到有形的注冊數、下載數及購買量業務之類的目的上去了。
為了專注于商業目的,代理機構難以滿足于千人展現成本s偏好的績效指標。
此外,行業還需要開發出靠譜的歸因模型,以幫助推廣職員同市場緊密連接。
歸因技術正在不斷進步,但并不是萬無一失。
這類趨勢并不新潮,但卻反映出大規模的增長與向更復雜更集中的在線廣告市場轉向的趨勢。
在2017年品牌將會明智地緊跟這類趨勢,由于2017年會是一個讓人開心并且充滿活力的一年。